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智能硬件频道拷问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集大成者?

拷问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集大成者?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拥有着巨大潜力和诱人前景的市场。而智能手环到底是可穿戴设备市场集大成者还是炮灰?事实上,在智能手表还在纠结要不要取代智能手机的通讯功能、智能眼镜还在费心思模拟使用科幻生活的现在,智能手环的未来显然更加垂直和接近。

作者:黄雅琦 来源:ZDNet智能硬件频道【原创】 2014年8月21日

关键字: 智能手环 可穿戴 智能硬件 案例分享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CNET科技资讯网 8月21日 北京消息(文/黄雅琦):谷歌眼镜的出现极速引爆了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的遐想,作为可穿戴同门的智能手环也几乎同一时间集聚爆发。相较于智能眼镜高达上万的出场费,智能手环千元左右甚至更低的价格显得非常有竞争力,再加上逼格虚高的计步和睡眠监测等功能,智能手环渐成各方攻占可穿戴高地的入口。

然而就在有关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融资的新闻不断爆出,数字呈现繁荣形势大好的当下,外界有分析称,智能手环最终会在红海泛滥中湮灭。原因是大多数厂商把智能手环当做是一个可以借助升级换代提供更多功能,甚至想逐渐取代智能手表或智能手机地位的产品,急功近利也引发出了智能手环的诸多弊端,如苛求工艺与技术滞后的矛盾,难以激荡人心的同质化,还处于边缘的伪智能等问题。

拷问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集大成者?

这也引发出人们对智能手环出路的思考,未来到底是可穿戴设备市场集大成者还是炮灰?事实上,在智能手表还在纠结要不要取代智能手机的通讯功能、智能眼镜还在费心思模拟使用科幻生活的现在,智能手环的未来显然更加垂直和接近。

停不下来的可穿戴设备

2013年,智能硬件好似一场风暴一下子就在IT圈子席卷开来,穿戴技术的崛起为智能硬件创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时间,各大互联网公司、硬件厂商家电以及各类创业公司一头扎进智能硬件,大量的硬件项目蜂拥出现在众筹网站。单以国内来看,百度、腾讯、360、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上阵,联想、华为、酷派等一大批硬件企业加速布局、一大批创业者更是蜂拥而入,好像生产智能硬件渐成浪潮。

据市场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市场,仅可穿戴设备创造出的价值就可达到15亿美元以上,到2018年将达到190亿美元。另据IDC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如果可穿戴的智能产品获得成功,5年内可以带来4000万件的销量。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要分享这块蛋糕,却并非易事。

毕竟当前的可穿戴式设备还是个新兴产品,虽然面临市场爆发期,但规模和成熟度都还需要一定历程。争相下蛋,不过是跟风抢占可穿戴市场的入口战,借此打开可穿戴市场的试金石,以免在苹果谷歌等巨头进入时,措手不及抵抗,甚至被打得落花流水。

相比苹果、谷歌在智能手表上的暗中角力,技术更简单成熟的智能手环则成了国内智能硬件厂商们厮杀的主战场。

同质化下泛滥 突破在设计

前段时间,小米推出首款智能手环,以79元的超低白菜价杀入智能硬件市场。在小米引发的这波手环降价潮的背后,是智能手环不得不面对的骨感现实:一方面,在目前销量不佳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要靠几百元的高售价来弭平开销和前期研发投入,降价将使其生存能力遭受考验;另一方面,在缺乏“杀手级”应用、并非必需品的情况下,降价也未必能带动销量上扬。

价格低其实是国内智能手环出现的两极分化的一个现状,一方面国内公司推出的手环产品价格在底部厮杀;另一方面,以Misfit Shine、Fitbit和Jawbone为代表的第一阵营手环厂商,售价还在几百甚至上千元,大有利可图。作为国内互联网的一家巨头,小米手环以79元的白菜定价,砍向了那些定价高高在上的智能手环,不仅仅是牵动了相关厂商的敏感神经,相信13美金的定位对国外普遍100美金以上的手环在国内的销售情况也会受一定冲击。

拷问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集大成者?

盛大果壳CEO顾晓斌

虽然智能设备最近被炒得很热,但盛大果壳CEO顾晓斌认为这里面有虚火的成分。真正投入的公司数量并不多,他们似乎对背后的数据采集更感兴趣。目前,像腾讯、百度和阿里等平台型公司已开始布局数据接入和云平台业务,但不论规模还是服务能力都还未具雏形,处于摸索阶段。这也揭露了智能手环至今其实还并没有出现一套成熟的完整解决方案。

造成手环市场的乱象另一个原因在于产业链过于分散,未出现领导力厂商整合资源。硬件类公司以需求为导向,仍处于销售硬件方案的思维,外观设计也欠佳。虽然创业公司在外观设计上已有不少突破,在商业模式上也初见端倪,尝试建立硬件为载体,搭载数据采集和后台服务的形式,不过在上游技术支持和工艺上仍遇到不少阻力:一是制造工艺,二是后台算法。

以现在口碑不错的Misfit Shine为例,与众不同的设计和全铝高精度制造的工艺,耗费成本极高,当然也带来了不低的售价。后台算法,则更是大小玩家的最大差别所在,如果要找国际知名公司进行一套算法的开发,需要百万规模的投入,这显然不是一般赚快钱的小公司愿意选择的方向。

回归到智能手环产品本身,作为一款有潜力的可穿戴设备的一份子,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可穿戴的本质:解放双手。

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Mary Meeker曾在一份互联网报告中指出:“智能手机用户每天大概要掏出手机150次,其中即时聊天23次,语音通话22次,看时间18次……而那些事情都可以用可穿戴设备代替。”在她看来,包括智能手环在内的可穿戴设备最主要的功能是解放双手,一直掏手机查看显然不是解放双手的表现。

当下没有屏幕设计的智能手环,显然增加了人们掏出手机查看数据的次数和负担。“智能手表可以看做是一部智能机,而智能手环则更像是一部功能机”,顾晓斌指出,当下智能手环功能过于单一,仅计步、检测睡眠等这些功能显然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功能体验需求。这些需求产生的背景本身就不是用户刚性需求,而是出于兴趣而产生的主动需求,很容易随着时间而丧失新鲜感。

抛开软件交互,回归到智能硬件本身,智能手环若要可持续发展需要思考两点:一是外观,如何在手环设计上投其所好,即便手环没有任何功能,用户也愿意将它作为装饰品进行佩戴。二是功能,虽然手环功能单一,但可以针对用户需求,由单一到深入,专注一个功能打开用户的可持续使用习惯。

当然,仅仅依靠外观与功能并不能成为智能手环的突破。持续的繁琐充电、不能解放双手、过分依赖于手机都是制约当前智能手环发展的瓶颈。未来,智能手环的续航、交互是否可依靠无线充电和Wifi连接等等,从穿戴到真正意义上的可穿戴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

功能短板 潜力在打造闭环

目前除了谷歌眼镜和即将上市的Moto 360,还有遥遥无期的苹果iWatch,市面上鲜有其他的可穿戴产品与这几个明星相抗衡,要让用户心甘情愿,甚至依赖可穿戴,那么它必须有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致命点。

可惜,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手环,就像一个伪装成白富美的女汉子,以可穿戴的名义生存,仅仅提供运动健身及充当手机配件等简单功能,并无特色之处,低档次产品甚至还会出现统计错误。千篇一律的硅胶+动力加速+蓝牙,价格战在所难免,这种加速手环市场的竞争态势进一步恶化。

尽管目前的手环都具备运动健身功能,但这些功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做到真正的医疗健康,并不能激起用户的硬性需求,这些健康监测最后折腾一圈还是会回归到手机上。况且运动手环本身具有两个缺陷: 第一是数据无用,运动手环收集了今天的活动量和卡路里消耗,但光有这些数据不足以引起普通用户的关心;第二是运动手环的数据采集方式有硬伤,它只检测手部运动——比如刷牙应该都会被识别为全身性的剧烈运动,数据必然有误。

真正的健康手环需要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相关应用,如在运动健身领域提供对运动数据的分析,并针对性的给出健身锻炼计划,在医疗保健领域根据慢性病监测的数据给出诊断结果与用药建议等。商家都忙于复制低廉的产品,重心没有放在后期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创新力不足是普遍现象。对于爱好运动健身或关注健康的用户来说,仅有外观没有内涵的产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拷问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集大成者?

智能手环看似是一款可穿戴产品、一个健康配件、一个手机配件,却表现出不够智能、没有数据平台支撑、没有硬件需求的弱势,这也解释了智能手环发展至今还未真正侵入到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原因。

即便是采集到了数据,如何更好的去解读数据又是智能手环面临的一大难题。在Weloop产品经理牛浩田看来,智能手环计步的痛点就是没有人能完成一个闭环,仅是完成一套专家系统就很复杂,若要对用户的运动量去做一些跟踪,建议,指导,这是一个很大的链条要去完成,不是短期能完成的。硬件制造商需要利用智能手环收集的数据,与自身数据平台融合分析,从而更好地进军可穿戴市场布局。

俨然,苹果、谷歌就在健康数据平台下足功夫。苹果今年推出了一款HealthKit软件,该软件主要用于健康相关的智能设备,后台数据可以在苹果的健康管理中心里统一管理。谷歌今年也发布了针对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are系统以及健康管理平台Google Fit,可以管理不同设备间的健康数据。苹果Healthkit和谷歌Fit的意义在于能够构建一个更权威、完整的平台,并与传统医疗保健行业建立有效合作。事实上,我们看到了耐克公司决定停止生产硬件产品,而将重心放在健康生态软件方面;Lark公司也不再生产健身手环,而是加入到三星健康平台,专注于集成式应用的发展。

虽然现阶段的智能手环发展遇瓶颈,国际巨头苹果、谷歌健康平台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不代表智能手环没有能力去挖掘更深的潜力。曾为国内第一众筹网站点名时间CEO张佑也表示,智能手环在国内正从1.0时代以单纯的输出输入数据采集,向1.5时代的智能手环将成为一个私人教练,实时提醒运动方式、矫正姿势等反馈建议过渡,而2.0时代的愿景则为智能手环成为用户连接互联网的专属ID,真正意义上侵入到生活的一点一滴。

相较于智能眼镜,手表手环的优点就在于可随身携带,取用方便,但手环较手表又没有屏幕,所以智能手环还能做的功能应该是高频率并且低功耗的事件,而这恰恰与张佑认为的智能手环2.0时代相符,体感与认证将是智能手环成为个人互联ID的入口,比如体感游戏配合电视和游戏主机即可操作,利用NFC交换名片,蓝牙打开智能门锁,身份验证等等,都可能成为智能手环成为可穿戴设备集大成者的关键所在。

小众或大众 取决生态系统的构建

在用户新鲜感喧闹过后,如不想留一地鸡毛,那么对于智能手环乃至可穿戴设备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挖掘用户痛点,增加用户粘度?

可穿戴市场是一个分散而且多样化的领域,小米手环在运动手环方面做到了平衡,其它厂商如果要突围,必须在功能和应用场景做出差异化,同时整个手环市场要达到规模,必须深挖消费者的需求痛点,强用户粘性的产品才是手环2.0时代的主力军。

如Weloop牛浩田所言,智能硬件要抓住用户需要思考创新。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思路都应该围绕用户群来做,不只是针对专业领域应用,还有用户的行为与习惯。下一波手环产品的创新趋势极有可能在于专业领域应用和基于消费者现有行为的微创新,前者主要体现在专业应用的技术和后台服务,后者主要体现在为消费者带来实际便利性。

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阶段,针对任何方向的尝试,都是对下一个革命性创新的铺垫,没有这些产品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最终的质变。但任何一款产品,想要真正的改变这个世界上七十亿人的生产生活,就必须为大众所设计,为大众所拥有,因为没有最广泛的使用基础,产品的自我完善将举步维艰。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耐克等厂商在健康运动手环方向的革新,也看到了360在儿童安全方向的努力,他们凭借精准的定位和浓郁的公司理念成功的把手环卖了出去。但无论是耐克的Nike+FuelBand,还是360的儿童安全手环,他们的定位都不是普通大众,而是特定群体,而这种特性带来的一个致命问题就是受众群体太小。

当下社会,仅仅依靠卖硬件放短线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在这个内容为王,服务取胜的时代,功能单一,因低价而有烂大街趋势的智能手环正在成为一个满足用户新鲜感的过渡性智能玩具,而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智能手环的终极出路又在哪里?

拷问智能手环: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集大成者?

可穿戴设备已经被提及多年,但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够提供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不论是眼镜还是手环手表,之所以看起来毫无章法,就是因为这些设备作为智能产品,却缺失了智能产品必备的一个特点——生态系统的构建。

与其说生态系统,它更像是一个软件应用功能的整合。以往厂商想提供任何一项功能,都必须自己设计加入,这就使得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范围极其有限,造成了如今智能手环各自为战、针对特定人群设计的现状。生态系统的提出可以是一两家厂商,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完善,需要的是最广大受众群体的努力,这也正是为何可穿戴设备最终必须走向大众化路线的核心原因。

就以耐克Nike+FuelBand和360儿童手环来说,若有了生态系统,那么一切都顺理成章。当你买回一款智能手环时,除了简单的计步和心率监测,在没有刚性需求下的智能手环充其量是手腕上的装饰了。但有了应用,一切都会不同,如果你下载耐克的健康类应用,那么它就是Nike+FuelBand;如果你下载了360儿童管家,那么它就是360安全手环。厂商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具体的使用价值,将由用户自己决定。

据相关机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有着“最小200亿美元”的份额和“4亿主流用户”。显然,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拥有着巨大潜力和诱人前景的市场。而智能手环到底是可穿戴设备市场集大成者还是炮灰?真正的突破口是生态系统的构建,只有通过生态系统的全面巅覆,成功逆袭,赢得更大、更广阔的全新发展空间。

延伸阅读:《智能眼镜:远未瓜熟蒂落》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