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个人商用频道 12月11日 北京消息(文/黄当当):一辆汽车顺畅地行驶在马路上,遇上行人会自动减速暂停;一辆汽车飞速驰过,它的实际驾驶者居然在100公里之外。
这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科幻电影中才有的桥段,打造一颗强大的车载“行驶大脑”,是英特尔正在做的事。
“智能驾驶舱”是英特尔早在2016年,携手一汽红旗和东软集团,三方联合发布的首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方案,由英特尔、东软合作研发完成,一汽红旗率先应用以满足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体验的需求。
就在2018英特尔智能驾舱技术交流研讨会上,三方带来了好消息:智能驾驶座舱最快在明年一汽红旗三款SUV车型上量产。
回忆起智能驾驶舱的研发,英特尔汽车电子中国区总监张淳说,过去的3年,1000多天的研发合作,软件定义驾驶舱解决方案也成为全球首个在汽车产品中使用虚拟化技术的平台之一,而这还不够,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就像一场长征,这才仅仅是开始。
“智能驾驶舱平台”采用了最新的英特尔凌动车载处理器 Apollo Lake ,这是英特尔专门为车载体验所设计的全新处理器,支持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 车载驾驶舱体验、数字仪表、后座娱乐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拥有强大的硬件平台作支持,还只是 “智能驾驶舱平台”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的软件开发环境。东软的加入,也使得 " 智能驾驶舱平台 " 逐步迈向成熟。
C4-Alfus是基于东软 C4-Alfus 平台进行研发集成。它融合了业界领先的虚拟化技术,采用大尺寸和高分辨率触摸屏的集成开发技术,可以整合车内信息,实现多屏互动。同时,C4-Alfus 平台可以通过车内车外的互联互通技术与其他多个平台无缝连接,实现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座舱系统。C4 代表 Cockpit ( 座舱 ) ,Combination ( 融合 ) , Connectivity ( 互联 ) , Cloud ( 云 ) 。
该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在车内一个硬件平台带七个高清屏幕,在硬件底层处理器之上构建一个虚拟层,从而实现快速启动、共享图像、共享驱动器的基础上,实现了多操作系统的支持,保证仪表自启单独的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实现中控屏、仪表屏、后座娱乐屏、HUD投影屏、消费电子屏之间的无缝互动,并实现:“前装机品质,消费级交互,车规级安全”。
在历经1000多天研究之后,目前智能驾驶舱的技术越发成熟,计划预先在明年一汽红旗量产的三款SUV上搭载,当然这一次合作还在循序渐进深入。未来,英特尔将持续致力于做硬件,东软持续致力于做软件,而红旗则专注于做汽车,这三家厂商,共同推进自动驾驶的研究与演进。
当然,一枚芯片不能完全展现英特尔在汽车领域的雄心壮志,英特尔的“小目标 ” 也绝不只是智能驾驶体验。当科技与汽车加速融合,无人驾驶正在开启新的时代,在这一进程中,提供智能驾驶体验至关重要,也是实现无人驾驶的必经阶段,英特尔的真正意图,是全面驱动无人驾驶的未来。
特尔汽车电子中国区总监张淳在演讲中表示,英特尔将从4个方面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一站式服务:中间处理单元,SDC,5G,ADAS。
除了硬件层面,在软件工具上,英特尔还特别拿出OpenVINO,一个支持快速开发高性能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视觉应用的工具包,其中包括英特尔深度学习部署工具包,具有模型优化器和推理引擎,以及面向OpenCV和OpenVx的优化计算机视觉库。OpenVINO工具包可通过基于英特尔架构的处理器及核显和深度学习加速器的深度学习加速芯片,来进行深度学习,同时它能够直接支持异构的执行。
从英特尔的角度来看,它更希望从硬件到软件形成一个完整平台,用更开放的体系去帮助更多的、愿意迈向智能汽车或者ADAS演进的合作伙伴,加速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谷歌深度思维团队开发出名为MolGen的AI系统,能够像经验丰富的化学家一样自主设计全新药物分子。该系统通过学习1000万种化合物数据,在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药物设计中表现出色,实际合成测试成功率达90%,远超传统方法。这项技术有望将药物研发周期从10-15年缩短至5-8年,成本降低一半,为患者更快获得新药治疗带来希望。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哈佛医学院和微软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能够"听声识病"的AI系统,仅通过分析语音就能预测健康状况,准确率高达92%。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能够捕捉声音中与疾病相关的微妙变化,并具备跨语言诊断能力。研究团队已开发出智能手机应用原型,用户只需完成简单语音任务即可获得健康评估,为个性化健康管理开辟了新途径。